2019年11月11日 星期一

投資理財💰💰

台灣理財教育很差,學校也不鼓勵教,對「投資理財」都持負面態度,像對待賭博一樣,都是因為投資觀念偏差,讓吃人的金融商品靠著民眾的無知在賺錢,很可憐。幾個原則給大家參考:

1. 投資就是投資,保險就是保險,儲蓄就是儲蓄,三者不要混在一起,有混到其中兩項以上的叫「 雜種」,要避開,像「投資型保單」、「儲蓄險」都是雜種,都是賠錢貨,你覺得你有「賺錢」,是因為你不知道保險公司拿你的錢去賺更多的錢,你損失的是大量的機會成本(沒賺到的錢也是虧損)。


2. 就同一代的人而言,「自住房」是一種purchase(消費購買)和liability(負債), 不是「投資」。「有收租的非自住房」,才是投資。「自住兼投資」是賣房話術,你的房子漲別人的也漲,要換房,沒討到便宜也沒投資效益,房價漲了,也不會從地上長出鈔票。自住房就要認定是一種支出,不是投資。頂多是自己辛苦一輩子,留給後代。


炒房(買來加價馬上賣)是投機,不是投資。10個投機8個賠,你看得到的是那2個狗屎運的,就以為很好賺,以為他眼光獨到,感覺「大家」都在賺,這叫「生存者偏誤」。


台灣收租房好不好賺?以現在的房價來說,租金要收63年才能回本,本益是63,什麼概念?年報酬率1.58%,比定存好一點而已,連通膨都打不過。房地產的合理比益比是15,年報率6.7%。拿「年收租金x15」就可以得到合理的房價,一算就知道現在台灣的房子不是人買的。


3. 銀行、理專賣的基金,手續費、管理費會吃光獲利,而且(扣手續費前)報酬率就已經奇差無比。專業基金經理人操盤長期績效都被打大盤打爆,光拉到5年期間,打贏大盤的比例就已經不到1%,根本是零,時間更長更不用說,但他們會挑幾年好的績效騙騙你。如果你提到巴菲特,問題是「事前」找到這種經理人的機率是1/70億,因為全世界只有一個巴菲特,買樂透機率還高一點。


4.  黃金不是投資,因為它不會產生任何收益,而且標準差(風險)比股票還高,買黃金是純自爽。50年前買黃金,和買股票相比,股票收益超過黃金100倍以上。


5. 建議不要只投資台灣(台灣50)。台灣屬於「新興市場」,是高風險/高收益地區,佔世界市場才1.5%,而且台積電就佔1/3,加鴻海兩家公司就佔40%,台積電又80%是外資持股,一點都不分散風險。當然台灣目前經濟前景不差,台股殖利率又不錯(4%+),如果愛國又有冒險心,想all in台灣,沒話說,結果可能也不會太差,只是心臟要大顆一點。


6. 全世界股市指數長期平均報酬是6%-7%,美國這10年來是8.5%(倒楣一點金融海嘯前all in的話)-11.5%(運氣好海嘯後才進去)。國外的股票型基金(ETF)費用也很低(0.02%-0.3%),也不用其他雜七雜八的費用(當然還要加上券商手續費、匯款費和匯率風險),相對下是比較好的選擇,但要注意稅的問題。美國境內ETF對台灣課30%股利稅(每年加0.3%+成本),但資本利得免稅。資金夠大(200-300萬以上)、或想節稅的,要看其他選擇(如英股),直接買美股要考慮清楚,除非你買巴菲特的Berkshire Hathaway(波克夏),不配息,什麼稅都課不到。BTW申請退稅,是違法的,有一定風險在,申請得到不代表合法,三思。


你沒看錯,金融海嘯前all in,先跌個50%,不賣放10年都不管它,還有年化8.5%(資產9年翻一倍),到2017年總報酬跟海嘯前比是+125%,是原投入金額x2.25倍。運氣好跌完才進場的,是x3.6倍。現在知道保險公司拿你的錢去幹麼了嗎?


股票放久(10年-15年以上,最好到20年)才會賺。短期進出必賠,自己選股必賠,跟著「當沖」,畫什麼K線還是ABCD線的,小賺大賠,管你是法人還散戶都一樣,長期必賠。


7. 在看過至少10本的投資經典著作前不要碰股市。台灣書店裡那些「買進XXX ..賺XXX」、「這樣做XXX...就能XXX」、「跟著這樣XXX...年賺xxx」 的書,不叫「經典」,那些是多頭市場一陣子之後自然會冒出來的「股神們」,當娛樂翻翻可以,但不要過度認真。請看國外經典著作如「漫步華爾街」和「投資金律」等等。

--

資產累積階段,只進不出,動作越少越好喔,因為進出會增加交易成本並削減複利作用。原因是

沒有人可以預測市場漲跌(time the market)。牛市時進出賺價差,可能錯過上漲(賣了又續漲),

減少整體獲利,熊市時進出,會賠錢,either way都會減少整體報酬。如果怕抱一間公司抱到倒掉,就儘量別選股挑個別公司。


Fidelity(富達)公司(美國第四大共同基金公司)曾經做過研究,分析客戶群,依績效好壞分成好幾群,他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,績效最好的一群,是「死人」.....就是生前買了基金,死了沒人知道他們有買,就這樣樣一直放下去.......第二好的,是買了基金之後,忘了自己有買那檔基金,直到多年後才想起來的人。整體來說,報酬率跟交易次數成反比,交易越多,報酬越低,越少人為操弄,報酬越高。


這跟12年(2007)前巴菲特跟基金公司Protege Partners的100萬美金賭盤得出的結論完全一樣。


2007年巴菲特跟美國所有基金公司下戰帖,賭100萬美金,為期10年,說沒有任何從事操盤、選股和進出的基金績效,可以打敗完全不操作也不進出的標普500(S&P 500)指數基金(Index Fund)。


Protege Partners精選了5檔基金(包含數十檔的子基金),績效菁英中的菁英,來賭。10年間這些基金有華爾街第一手的資訊,最頂尖的人才和分析工具,可以完全自由操作,但巴菲特只用SP500,等於就買一次,然後10年間什麼都不能做。結果Protege Partners基金公司在時間到之前,眼看不可能追上,就提前認輸了。績效差異只能用屌打來形容(年化2.96% vs. 年化8.5%),而且,巴菲特的SP500,才剛開始,馬上就碰到2008金融海嘯,第一年就先跌了一跤,但最後還是打爆那些操作型基金。


話說Berkshire Hathaway(巴非特的公司),從1953-2017,可是屌打SP500(50年以上達年化20%),真是可怕。但近年老巴自己說,波克夏已經太大了,成長率會受限,之後可能跟SP500差不多。原來他的「受限」,是別人難以達到的「極限」,果然「神」的境界跟人是不一樣的。

--

尊重個人選擇。意見僅供參考。標的自選不是問題 (除非標的都是高費用率的基金。所謂高費用率,就是一年收高於0.5%)。但建議要詳閱投資型保單條款了解「收費結構」。問題是藏在層層的「收費」裡。


「年化20%,風險算很低」,很可能是詐騙。風險跟報酬成正比,是市場不變的定律。如果年化報酬跟股神一樣,平台經營者自己關起來賺就好,家當全拿去貸款來投資就好,不會跟別人說,也不需要聽眾,不用經營平台。


好像書名沒有「快速」「輕鬆」、「百/千萬」、「滾出」「穩賺」「無痛」之類的字眼讀者就不會看一樣(尷尬)。


原書名叫Millionaire Teacher: The Nine Rules of Wealth You Should Have Learned in School  「百萬美元身價教師: 學生時期早該學好的九條財富累積準則」


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大多數人不喜歡「節儉」、「累積」、「持續」、「耐心」、「存錢」、「準則」這些跟「努力」和「紀律」相關的字眼,雖然這些是真正有用的原則。


「風險和報酬真的一定成正比嗎?」  當然不一定。只有「系統性風險」跟預期報酬成正比。

「非系統性風險」承擔再多,預期報酬也不會上升,徒增危險。
但高報酬 + 低風險,兩種可能。一個是風險沒看到或沒算到。另一個是詐騙。

出處:Swan Freak

--

https://medium.com/@vern.map/每月1000元-小資買零股-9536068d25f3


eToro在台違法?如果部落客和Youtuber推薦也違法了嗎?
https://pivotlaw.tw/kol-trading-platform/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